在谢菽红这样一位勇于挑战传统的女子身上,宋葆荃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光芒,这种光芒是他自己的儿子宋晨所欠缺的。然而,这份光芒究竟为何,他还未能完全明确。仿佛连一向眼高于顶的姨太太都对谢菽红赞誉有加,素口难开批评之意,十句皆是褒扬。因为这份欣赏,宋葆荃心生念头,想将谢菽红为弟子。然而,他深谙人言可畏,为了避免镇宅之人或谢菽红滋生非议之心,他特地邀请了自己的姨太太见证此事作为中间人,彰显他的纯然之意。
与此同时,一场政海风云迅速扑来。在吴天白和秋瑾等同道志士的联合努力下,杨一帆被及时罢免。一旦迟了分秒,杨一帆的家族难逃牢狱之灾。然而,脱离险境后的杨一帆,却并未沉溺于一时的安稳,他转而秉持着教育拯救大众的理念。他认为,仅依靠自我牺牲不足以惊醒沉睡民心,要想真正改变社会,唯有唤醒更多人的觉悟。不光是牺牲,而是用教育点燃众人内心深处的明灯,这才是使社会焕然一新的妙法。
在一个夜晚,带着心念深深的梁乡踏足了杨凯之的居所。意图一见的杨凯之却不在,然而命运的奇妙邂逅,却让梁乡与谢雪青及谢菽红的儿子吴不顾相遇。尽管彼此身份悬殊,此时的梁乡并不知晓眼前这位年轻的小孩就是自己的亲骨肉,但他却感到一种深刻的亲近之感,那情感如似骨血的牵绊般真实。吴不顾天真地向他讨要衣服上的珠子,而梁乡却是豪爽得体,欣然应允。离别之际,他嘱托谢雪青将话转告杨凯之:一旦归来,速速相见,他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与之商讨。
在朝堂之上,梁乡的奏折激起了满堂震动,让朝廷的决策之轮发生了微妙的转变。太后因他的一番话下定决心,以旗人子弟为主体,组建一支新式陆军性质的禁卫军,取代以往由北洋第一镇与第六镇轮流担任的京城卫戍。这支新力量的组建引发了一场权力的争夺。禁卫军统领之职成为朝中热议的焦点。一向与权力角力的袁项城与载沣王爷各有所图,而载沣甚至亲自聆听梁乡授课,可以窥见其争职之决心。在暂定统领之前,特殊时期需要设立代办以维系禁卫军的正常管理,载沣提出由梁乡担任代办,而出人意料的是,袁项城竟然对此提议表示附和。
在另一边,吴天白的一封信传来了务安的消息,让人心安少许。谢菽红虽然心中欣慰,但仍然充满对儿子的深深思念。知悉杨一帆携谢雪青和吴不顾在杨凯之家,她心里总算轻松了些。与此同时,宋葆荃与南通的张季直谋划出一项大胆的计划:在上海寻找一家不引人注意的小报,力求将其在短时间内经营成一份全国有影响力的报刊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,谢菽红扛起了重任,遥寄信息至日本,寻求外交友完山的协助。而完山果然不负所托,将《上海讯报》的消息刊登为东京大报的头条。这一成果让宋葆荃心生快慰,立时奖谢菽红两万银元,建议她将这笔资金用来收回谢雪青在上海的电器行,为未来在上海的发展预留基石。
然而,人际复杂的命运线再次交织,完山也请谢菽红牵线搭桥。原来,日本驻华武官平田一郎有意与张謇接触。谢菽红将此事相告宋葆荃,后一者颇觉此事复杂,但仍应允相助。平田一郎携带芳子来到北京,暂住于梁乡的宅中。期间,平田一郎表现出对时局的深刻关注,提及“此乃中国关键节点”。他分析若当家者驾崩,住在瀛台的另一位难逃灭顶之险。这一论调震慑了梁母,促使她更深怀疑日本人的不良图谋。然而,梁乡谨慎冷静,表示将做出自己的判断。
在一次又一次地碰撞思维与探求未来之间,梁乡的步伐从未停止。他找到杨凯之,提起那个格外亲近的孩子,杨凯之坦言那孩子已随亲戚迁至京师大学堂。梁乡没有追问太多,很快将重心放在要务上。他向杨凯之提出了邀请,问这位治学有成的“贱民”是否愿意投身禁卫军,与他一同迈向新的未来。杨凯之因自觉出身低微,深感自己不适合加入全由宗室子弟组成的禁
Powered by 电视指南 http://www.tvz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