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静江神情凝重,话语之间早已寓意深远。蒋介石心知肚明,面对长者的提醒,他并无半分回避,只是苦涩表白,现实中步步维艰。一纸姻缘将他与宋美龄系于命运的齿轮之上,他深谙其中牵绊——无论豪情壮志,还是家国江山,对于他,更多了一层“必须圆融皆全”等待他的决断:若有一事未成,宋家婚事便成泡影。承诺在手,却非儿戏,蒋介石坦然言明,在联姻前主动洗心革面,归信基督教,更许下“绝不纳妾”的诺言,以此换取未来一片坦途。张静江见状,终于点头,并献计献策,允诺为其排忧解难。至于蒋介石苦恋的陈洁如,亦由他亲自操持,将其送出国门,远离风波,免去旧情难断之苦。正彼时,急报骤至——贺龙、叶挺神秘失踪,南昌局势骤然紧张。蒋介石挥手间命张发奎火速查寻,应对风云骤变。
山雨欲来,风满楼。毛泽东心事重重,临别之际,杨开慧精心为他缝制长衫,针线中藏着不舍与期望。毛泽东却依旧难掩内心的忐忑,前路迷雾,恐有风云突变。恰在此刻,何长工疾步而至,带来了一个好消息:陈毅即将率队,星夜奔赴南昌支援周恩来,一句话将毛泽东心头的重压卸下,他终于稍感释然。翌日清晨,贺龙、叶挺亲赴军营,厉声动员将士,为即将在南昌点燃的决战做最后的鼓舞与部署。另一边,澎湃携工友争分夺秒地赶制传单与横幅,恽代英领头打包《南昌民国日报》,凝聚民心,传递希望。
朱德则以一席酒宴厚待国民党士兵,派发饷银,安抚军心,不露声色间削弱敌方警惕。徐特立、姜济寰、林伯渠三人笃定从容,于棋盘之外静待风云变幻、决胜时刻来临。然而,战争的残酷和变数在悄然潜伏——副营长赵福生突然叛变,秘密告密,将一切提前推向高潮。指挥部迅速应变,果断地将起义提前,枪声未响,谋略先行。
待到时钟转至既定时刻,周恩来身披风雨,与朱德、贺龙等领袖走出指挥部大门。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,南昌城内顿时烽烟四起,子弹横飞。各路义军英勇无畏,数次浴血厮杀,刀刃上争分夺秒收复南昌主城。姜济寰果断下令:“不可轻易开枪”,徐特立沉着冷静,决定坚守阵地,誓与同志们共赴生死。巷战激烈,鲜血染红街巷,贺龙亲率战士突入警备司令部,令国军士兵丧胆纷纷投枪投降。周恩来立于城楼之巅,面对城下炮火连天,波澜不惊地命人迅速与聂荣臻联络,为下一步作战部署打开通道。
城外九江车站旁,聂荣臻和林彪站在铁轨边,眼中闪烁着期待与焦急。他们迎来从南昌传来的捷报,一列列载满胜利者的列车到来令他们热泪盈眶。这一刻的情感无声却汹涌澎湃。然而,变数仍在逼近——张发奎已带队紧追不舍,意图抢占铁路,破坏起义军的后路。千钧一发之际,林彪断然决意,亲率两个连队迎敌,至死方休。与此同时,贺龙手刃叛徒赵福生,将其当众枪决,以儆效尤,铸就铁血军纪。
南昌城内,枪炮声、呐喊声交织如潮;街头报童奔走,手中不断挥动印有《中央委员宣言》的报纸,将起义的燎原烈火推至千家万户。远在政府高层的汪精卫、蒋介石看着报纸内容,满腔怒火难以自控,裂帛声中,权谋斗争呼之欲出。徐特立为姜济寰引荐周恩来、朱德等共产党骨干,姜济寰喜极而泣,表达了坚定的信念,誓要携手与党共渡风雨,共历劫难。风云交汇之际,聂荣臻、周士第风尘仆仆前来报到,尽管有关工作的动员还未覆盖全局,但正如周恩来所说——一切都是胜利的开端。
蒋介石怒不可遏,几乎怒火中烧。张静江见状耐心劝慰,提醒他要以大局为重,切勿因一时冲动而乱了全局。筹谋者的耐心与城府在此刻显出分量,蒋介石只能暂且摒弃私怨,继续联手汪精卫以应当前纷乱。时局紧张,汪精卫终因迟迟未收到蒋介石的电文而坐立难安,遂铁令如山,命张发奎、朱培德调集兵力,不惜一切代价南下镇压起义军。腥风血雨的清剿即将展开,一国之兴亡悬于分秒之间。
与此同时,武昌的毛泽东意气风发,在传来南昌捷报之时预见到敌人将合围南昌,义军将不得不中流击水南下。他当机立断,决意亲赴武汉中央会议,力争为筹划秋收起义获得中央支持。起义的星星之火初燃,须以燎原之势迅速扩展。周恩来也获得了中共中央指示:“起义军南撤途中,仍继续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为名。”电文还明确分配军政要职,周恩来随即宣布贺龙、叶挺、聂荣臻、朱德、刘伯承等同志的职位,进一步部署作战计划,确保团队协作愈发严密。
大战在即,后勤保障的压力愈趋沉重。姜济寰为大伙儿精心筹备粮草物资,安排配给弹药、武器。军火补给的筹措,既要兼顾轻装简行的需求,又要保证关键时刻能给予敌军致命一击。转战征途,国运、人心在这一系列大动荡中交相呼应,无数仁人志士以身许国,生死以赴。在这铁与火、信仰与忠诚交织的历史转折点,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,为梦想和信仰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。
Powered by 电视指南 http://www.tvz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