阵地第5集剧情介绍

 

  昏黄的灯影在简陋的屋壁上轻颤,破碎的山河仿佛被烛焰一层层映照出来。夏衍与洪深相对而坐,桌上纸笔未干的墨痕像风雨里摇曳不止的信念。洪深的声音低沉而哽咽,他谈及国党令他寒心的种种,谈及理想在时代的乱流中被一次次摔碎。夏衍沉静地望着他,娓娓道来亲身见闻——兵荒马乱里,仍有人默默护着家国的火种;颠沛流离间,仍有无数普通人把赤诚且热的心藏在衣襟之内。他说,这片土地从未缺少守望者,真正的力量,来自千千万万不肯屈服的平凡人。言至动情处,他又把话头引回创作:文字亦可披甲,戏剧同能破霾,愿洪深仍以笔为刃,守住内心一处不灭的灯。

  洪深的眼圈一点点泛红。他忆起近年日日沉潜于案头,潜心磨砺角色与台词,曾寄望于舞台唤醒沉睡的灵魂;谁知焦土政策如烈焰横空,烧到了他仅存的一点念想,剧场倒塌,观众星散,稿纸在风中叠加出一页页无力的叹息。他苦笑,自谓报国无门。夏衍默然,用力按住他的肩,像把他从漫长的梦魇里拉回现实,低声告慰:山河可暂时灰暗,但人的志气不可垮折;江河可被泥石阻断,但水的去处,终究会找到新的航道。艺术不是旁观者,艺术在最艰难的时候,常常是最后一道不向黑暗退让的光。

  与此同时,炮声已在桂北滚动,铁翼成群压向桂林。白崇禧立在车窗旁,目送一队又一队涂着太阳标志的飞机直插城市上空。片刻后,震天的爆炸声像钉在心口的锤子,将烟尘与火海一并捣进城廓。想到街巷里那些素日与家人相依的市民,想到老人和孩子仓皇躲避却无可躲避的命运,他忍不住长长叹息,眼底是将帅难以启齿的无奈与沉痛。他知道,战场上的刀与枪仅是其一,另一场较量,关于城市、关于秩序、关于人心的重建,正在雪崩之际悄然展开。

  回到桂林军务处,院门外尘泥翻滚,难民铺就的帐篷像夜色里突兀的礁石。尚未踏入屋内,他已听见薛伯灵的厉声训斥。几名警务人员低眉顺眼,报告近来偷盗与斗殴频仍,治安捉襟见肘,局势一日比一日紧绷。有人提议立刻张贴通告,严禁外来人口入城,以堵乱源。话音未落,院外又传来孩童的啼哭与锅碗碰撞的清响,那是真实的饥饿与寒冷在剥落人的体面。整个廊道里,呼吸都变得沉重。

  薛伯灵却不赞成这道看似有效的铁面禁令。他直言,白崇禧此前在城市道路、供水、电力与学校上苦心经营,早愿为桂林谋一席更高之位,但五六万人口的体量始终难撑格局。如今战火连天,流离者涌来,正是以城之怀,聚天下之人的时机。既要扶危济困,也要为未来计较人口与产业的厚度;一纸禁令可暂止喧哗,却也可能错过城市因苦难而重生的机缘。他的话质直而透亮,像在乱局里给人上了一课——治理不是关门,而是把门;不是拒绝,而是通过体恤与秩序的并行,改造这场风暴。

  白崇禧听罢点头,眉宇间掠过沉痛回忆:南京、长沙、武汉先后被轰炸,昔日的繁华一夜成灰,钢筋水泥也终究拦不住战机的爆炎。他轻声道,如今桂林相对安稳,容得下一批批迁徙而来的同胞,亦容得下一批批不肯折腰的读书人、工程师、戏剧家与记者。城池的增长不止在砖石,更在才智。若能借此留住中原南来之士,俟风停雨霁之际,桂林便能以更快的速度站稳脚跟。他的目光有光,像看见远处隐约亮起的城灯。

  谈及眼下的政治氛围,他语气更为谨慎:最高一层终究要“做做样子”,对外宣称同仇敌忾是当下最能服众的姿态。如此一来,便有了正当名义去抚恤百姓、整饬城政、巩固工务。趁此势头,设立八路军办事处,既是回应时局、彰示团结,也可在军事与民事之间搭起一座联络的桥,方便消息互通与力量协调。白崇禧的盘算,不是虚词,也不是作秀,而是在残破局面里寻找可以落地的秩序与合作。

  薛伯灵仍有顾虑:一旦消息上达,不知彼方如何看待此举,是否反致掣肘。白崇禧却摆手,缓缓道来分寸:办事处只为对接与信息,不动一兵一卒,不取一分军用辎重。只要上头点头,地方就有章可循,何况你我同在此局,须以百姓为先。说着,他语气忽转,叮嘱薛伯灵不必一味揣摩风向,做应做之事,循应循之义,余下的,交由他出面承当。他那不紧不慢的句子里,掺着老成的政治手腕,也盛着一种守土有责的担当。

  另一头,救亡日报复刊的消息在小圈子里传得颇急,最棘手的仍是资金。报房里,旧刊被细心擦拭,铅字的阴影里还藏着当年的热望。周恩来权衡再三,允准夏衍赴香港筹款。海外侨胞与正义人士对祖国命运的关注此刻炽烈如初,若能群策群力,报纸便可再度扬帆,以文字为号角,为奋斗的人们点路、为沮丧的人们鼓劲。复刊不是单薄的印刷工程,它要唤回的是一种聚拢人心的力量,一种让黑暗无处遁形的光。

  周恩来抵桂林拜访白崇禧,简练而诚恳地道明报馆的窘境:版面在等,稿件在等,读者也在等;唯有经费,如一道卡在咽喉的硬刺。白崇禧沉吟片刻,便爽利地取来几百块大洋相赠,言辞寡淡,却将慷慨落在实处。席间他又留客共进晚饭,请看本地的戏。粉墨登场,锣鼓合鸣,唱腔激荡,如云浪起伏。台上英雄行吟,台下宾主相对而坐,谈笑间却都心知肚明:此刻的欢声,只是要紧的精神喘息;明日晨光一到,身上各自背负的责任与困局,仍得一件件扛起。

  夜宴散后,白崇禧送周恩来至车前。秋风掠过街角,带起旗面的条纹,灯光在路面拉出细长的影。李克农站在车门一侧,目光沉稳,忽而横向一扫,捕捉到对面楼窗内一抹异样的闪光。那人躲在帘缝之后,镜头往这边频频试探。李克农眉峰一紧,脚下已悄然挪移,低声吩咐随行——有人窥伺,须速而不惊地处置。他们知道,此时此刻,多看一分、早一步,便是为彼此护下一寸安全的周全。

  烽火连天的岁月,文人与将帅同在一线:一个以笔墨为炬,一个以铁腕为盾;看似殊途,实则同心。城里城外,难民与官兵共栖,共同构筑起一张对抗黑暗的网。桂林以山水著名,此际却以胸怀知名,它是奔逃者的避风港,也是新秩序的桥头堡。夏衍的脚步将很快南向香港,去叩动海外的良知;洪深将再度于孤灯下冶炼台词,让角色不因硝烟而失声;周恩来仍要奔走于不同阵营之间,将松散的火星聚成可以照亮远方的光;白崇禧与薛伯灵则在城政与军务里稳住根基,给苍生留一处可安睡的夜。天穹压得很低,然而灯仍在;风声很冷,然而心未凉。所有人各自站在自己的岗位上,用不同的方式,朝着同一个方向,把破碎的一切一点点拾起、捧好、再交还给将来的黎明。

分级剧情
网络微评(以下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