阵地第9集剧情介绍

 

  桂林的天光在薄云间流淌,潮润的风穿过青石巷,把初秋的凉意带进书房。黄旭初面对纷纭政局,始终秉持冷静中立的分寸,对国共之事不偏不倚;然而,谢秘书连日来对杨东莼的赞誉与推荐,像一阵迅疾的鼓点,接连敲在他心头。三日前,他才允诺暗自查访这位新近名起的人物,不料刚表露“欲一见”的意思,杨东莼随即抵达桂林,还说随时听候召见。如此敏捷与巧合令他微生戒意:若真是有才,亦须亲眼辨明;若是有由,则要亲手拆解迷雾。他沉吟片刻,语气从容却不失果决,挂断了谢主任的电话,衣襟一整,便起身去了同住于该酒店的陶行知那里。

  黄旭初并未径直踏入杨东莼的房门,他懂得“明察不如暗访,直问不若侧聆”。来到陶行知处,他想从旁处揣摩其人其事、人品学识。出乎意料的是,刚进房,便在茶几前与杨东莼正面相见。陶行知笑意温润,故作闲谈,说这几日思念故旧,特意打电话邀了杨君到此叙谈。言外之意,似将这“巧合”化为平顺的流转。黄旭初掂量片刻,心头悬石轻落,疑虑淡去几分。

  话题很快牵至书桌上的一册译著——外国文学的精选,纸页间溢出远方的气息。黄旭初翻阅片刻,便觉文脉清朗、译笔明净,字里行间有一种经过千百次打磨的沉静力量。陶行知轻轻点破:此书译者,正是眼前人。惊喜与钦敬交织,他在心中暗暗评判这分光亮究竟源自才情还是源自骨血里的沉淀。谈锋相合之际,黄旭初不再迟疑,于清朗气氛里宣示任命——请杨东莼出任广西建设研究会的教育长。此言一出,厅内的灯影似乎更安定了些,后方阵列若隐若现地加固起来,像一段刚打下的实木梁,稳稳嵌入了屋脊。

  后方稳固之动序已然就位,筹备许久的救亡日报亦迎来复刊时刻。印机轰鸣,油墨的清香挟着热浪往外涌,街头响起报童清亮的吆喝,雀跃的指尖把一张张纸面传递到读者手中。人群里,有人抚着字间的热度,仿佛抚着国家的脉搏。与此同时,桂系的地下组织也敏锐嗅到了动静,迅速向后方汇报:自白崇禧与周恩来会晤之后,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开始大量运送救亡物资,救亡日报复刊之速亦不同凡响。风向似有微妙之变,暗潮翻涌,秩序之中另藏革新的步伐。

  编辑部的灯光在午后并不刺眼,夏衍伏案审稿,视线掠过无数字行时忽然驻足:一篇《我爱这土地》跃然眼前。文句沉郁丰盈,情感炽热而不失清醒,像在烈火中仍能读出清泉的声音。作者署名为“艾青”,真名王鲁彦;这人早被友人推介过,说其文风独具峭拔之势,自尊心亦强——半因自信、半因自卑。此番初来投稿,字里行间虽不免有个人情绪的偏重,却透出不容忽视的真切。夏衍权衡片刻,终以鼓励为上,力排群议发表之,并亲自登门致以稿酬。彼时付稿酬的报社并不多,王鲁彦捧纸如捧心火,振奋之情溢于言表,翌日便抱着曾经沉潜写就的七万字小说再度上门。

  长篇厚重,夏衍用了一整个上午悉心研读,终见其与报纸当下诉求不甚合拍。编辑们聚坐一处,开诚布公地商议如何措辞:既要委婉传达修改意见,又不能折损作者的热情与自尊。这种平衡如同在细刃上行走,稍一失手,便会割伤彼此的信任。恰在此时,王鲁彦已至楼下,踟蹰于阶梯,偶闻楼上讨论声,有人直言他“闭门造车”,空想多而涉世少,离人民过远、离现实过深。他心中一窒,恨意压过羞涩,正欲转身离去,恰被一位编辑于楼梯转角望见,只得相邀回楼,面对面谈个分明。

  房间的空气微微张弛,谈锋如琴弦被绷紧。编辑同志直言如今抗日关头,文字应投向当下的火光与尘埃,不当沉醉于温柔的文学小园;以现代现实为背景,贴近人群、贴近生生不息的生命脉络,才更有穿透力。王鲁彦却寸步不退,坚持文学应对未来储备,战事既属军国之事,文人更当守住精神的高地,以美给予战后人民以慰藉与秩序。两方各执其见,针锋相对。末了,编辑的一语不留余地地击中他的自尊:“这部稿子完成已多年,为何至今未见发表?”话音落地,气氛骤冷。王鲁彦面色铁青,拂袖而去。夏衍并未上前阻拦,他心知有时争执也是启蒙,挫败或许是另一种触发。

  夜色如墨却不漆黑,城中灯火点点。夏衍思定良策,遂去请文学界的俊彦巴金出面相劝。这位年轻作家以文字谋生,稿费便足以支撑日常,文名所致并非虚妄。巴金闻听始末,不作迟疑,今夜便赴王鲁彦家中探访。两人一见,便有文人相惜的默契跃动眼底;清谈过罢,巴金见其居所简陋,生活清贫,遂在不动声色间将兜中所余的几张钞票悄悄塞在碗底。随后两人并肩出门散步,谈文学,谈时代,谈纸页能否承受人群的呼吸。巴金言语平朴,却如硎磨利:“文学若不扎根当代现实的土壤,便无从开花;失了土壤,花纵有香,也会在风里碎去。要写能使人共情的文字,让读者对号入座、在现实里照见自己,而不是在虚构中迷路。”

  风穿过街巷,带走白日的浮躁,也带来夜晚的清醒。王鲁彦听着这一番话,先是沉默,旋即心底有一块坚硬角质开始松动。他忽然意识到自己的“高地”也许只是孤岛,鲜有人靠近;而真正的高地,恰在拥抱沸腾人间、拥抱最真实的汗水与悲欣之间。回程路上,他望着路边的灯影,仿佛看见了那支笔落在街头的土地,落在工人手上的老茧,落在母亲与稚子的目光里。他轻声道谢,心中另立誓约:写向现实,走向人民,从此让文字在泥土里扎根,在风雨中站稳。

  城市另一端,忧愁与决意也在悄悄交织。任素宁惦念恋人即将奔赴前线,愁容萦绕眉间,言谈之间不经意流露的消息,被夏衍敏锐捕捉。他察觉此中可为,匆匆上报李克农:若能为这支部队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壮行仪式,不仅是凝聚人心的庄重礼,更是最有力的抗战宣传。李克农闻之赞同,当即批准筹办。翌日将至,旌旗当风,锣鼓将鸣;愿景里,人群汇聚,热血与信念同声共振。有人迎风高呼,有人默然拭泪,有人把手里报纸折成一只纸船,愿它顺着时代的河流,驶向更宽阔的光亮。

  在这座城的每个角落里,个体的选择与时代的鼓点彼此呼应。有人谨慎地推窗辨风向,有人以译笔打磨世界的光泽,有人以报章扛起抵抗的旗帜,有人则在争辩与贫寒中寻找创作的出路;更有人以一场仪式,把离别熔炼成共同意志的明灯。故事的线索一寸寸交织成柔韧的绳,牵引着后方的稳固,牵引着前线的勇毅,也牵引着文字与人心相互依存的古老约定。桂林风声未止,灯火不熄,在摇曳的光影之间,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,为共同的黎明,加注一点微小而不被轻视的力量。

分级剧情
网络微评(以下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