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,在电力能源紧缺的困境下,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发布了民用核电的战略决策,首座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也彻底实现了核能发电。
然而,在1985年中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的时候,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,成为核电时代有史以来最大的事故。由于中国核电起步晚,经验不足,这件事情让核工业研究院提高了警惕,立刻安排专家学者进行访华交流。
南斯拉夫核电专家莱曼受邀考察当天,核工业研究院组织领导团出面接待。科长丁梨致力于科普核辐射危害,但却似乎在制造恐慌,叶家明听不下去了,亲自解释秦昌核电站与切尔诺贝利之间的区别,有力有据令丁梨无法反驳。
然而,叶家明发现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,于是整理成报告并委托采购员林天诚交给所长岳长山。林天诚对叶家明了解甚少,只知道他是一名普通的资料管理员,难免敷衍了事,态度也不太友善,更不用说帮忙转交报告了。
岳长山则不慌不忙地继续工作,完全没有重视外国专家的来访,默默笃定外国专家不会认可他们的技术,所以这场见面毫无意义。但院长秦书远特意点名让岳长山陪同,表明莱曼来访的重要性,最终林天诚费尽口舌才说服了岳长山。
叶家明的建议并未得到重视,心情低落地回到资料室,薛馆长则安慰他不必太难过,此类情况时常发生,多经历几次也就能释怀。薛馆长还提出给他和他妻子安排住处,让叶家明感到十分温暖。
通往核电站的道路崎岖颠簸,大巴车行驶缓慢,而莱曼看到如此差的基础建设,不禁担忧核电站所需物资的供应情况。果不其然,他来到了施工现场,发现各种问题,面色越来越难看,显然对这里非常不满意。
林天诚还想要争取向莱曼介绍核电站的优势,可惜被对方拒绝,莱曼表示会用眼睛观察。他对核电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对岳长山的技术产生了怀疑,这使得岳长山对自己的技术产生了怨气。这场见面让外国专家和中国专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,也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。
在莱曼所领导的核电站施工现场,工人们错误地往混凝土里浇水,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纹。莱曼立即制止,强调核电与核弹完全不同,核电站必须保证使用年限的安全。他召集大家开会商讨,对他们自主建设核电站的能力产生质疑,并要求立即停止施工。虽然众人议论纷纷,但莱曼着重说明目前的情况非常严重,如果不立即停止施工,就会重蹈覆辙,变成第二个切尔诺贝利。
当莱曼等人准备开车离开时,林天诚焦虑不安,不知该如何是好,于是思索着向叶家明求助。叶家明毫不犹豫地跑回家,取来算盘,带着林天诚乘坐孟志远的小货车,一路狂奔,最终成功截停了外国专家的大巴车。叶家明承认了莱曼指出的问题,又进行了补充说明,这赢得了莱曼的重视和认可。最终,莱曼同意给他们时间整改,并感慨叶华与自己的同窗情份,与叶家明紧紧拥抱,赞赏叶华的卓越才华,并希望叶家明能够勇敢地改变世界,继承他父亲的志向。
但是,研究院听闻叶家明等人私自拦截专家的大巴车,便把他们三人召到办公室询问原委。在丁梨的严厉指责下,岳长山面临着是否重罚的选择。就在这时,莱曼突然打来电话,要求见叶家明商讨解决方案。于是,秦昌核电站的希望重新燃起。
那天晚上,叶家明的妻子陆云筝送往产房,又遇到了停电的事故。叶家明守在产房外,大声朗诵着他的妻子最喜欢的诗歌,祈祷着,直到他听到婴儿啼哭的声音。在那一瞬间,整个医院的灯火亮起,初为人父的叶家明靠在产房门口,喜极而泣。
动员大会结束后,叶家明、林天诚和孟志远都被罚打扫礼堂。林天诚有些不满,坐在椅子上发牢骚,而孟志远和叶家明则认真地工作着。孟志远很欣赏叶家明,并想与他结为亲家。岳长山看了叶家明的报告,对他的才华和能力非常欣赏,并推荐他参加内部转岗考试,考核成绩合格后,将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。
Powered by 电视指南 http://www.tvz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