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第5集剧情介绍

 

  一纸判决落地,风向顿改。沈家人乘势而上,决定将林斯允名下的那处宅院收入麾下。沈莹莹气定神闲地踏入门扉,沿着明净的廊道徐行,抬眼便见窗牖清光流泻,客厅阔朗,格局舒展,处处好处处巧。她轻轻一转身,几句掷地有声的评价便定了基调,当场怂恿阿姨敲定购置,仿佛把一个未来可期的日子,也一并买了回家。

  彼时另一头,沈奕群正为棘手事务所累。连年动荡,逃难之人络绎不绝涌向上海,衣食无着,临时棚屋便沿街扎根,杂乱丛生。上层顾念颜面,命地方官频频清理,今日驱散,明日又聚,潮水一般,去而复返。整治之策如杯水车薪,见效甚微。踟蹰之间,他想到程敖,干脆将人从应酬席间拽起,拉至棚户区,叫他亲眼看一看这城的背面。

  狭巷蜿蜒,屋舍倾颓,却并非一片愚暗。程敖一路看,一路沉默,心底某处被不期然击中。寒风中仍有人点灯读书,破瓦下仍有孩童清亮的笑声。棚户区众人推选了一位代表,盼与官面谈。沈奕群担心对方失控,临时变生枝节,便让程敖独自应对。他退到一旁,目光深深,既是考量,也是试探。

  破旧小屋内,竟陈列着满壁书卷,纸页微黄,字里行间的热度却仍在。国内外经典并置,思想与现实在狭窄的空间里搏动。那位代表谈起世局,剖析得透,言语不涉虚浮,句句着地。他与程敖对坐,白昼至黄昏,茶水一换再换,从社会肌理到人心皱褶,从政策得失到路在何方,越谈越深,渐渐竟有相见恨晚之感,既惺惺相惜,亦彼此砥砺。

  谈至尽处,外头传来窸窸窣窣的人群声,每户灾民领到了慰问金,脸上的愁云暂散,积攒多时的敌意也随之化解。程敖随代表一道走出,暮色里人声渐暖,先前僵硬的氛围松动如霜雪消融。回返路上,车窗外灯影飞驰,沈奕群打量程敖,眉眼间多了几分赞赏,言辞直截地相邀:回到自己这边做事,携手可成大局。

  程敖含笑摇头。他看得见权力的锋刃,也不否认手段的必要,然而“政治家做派”中的冷硬与算计,与他心里那点笃信的温度并不相容。他宁愿绕行曲折,也不愿交出初衷。偶有权宜之计,他也自知分寸——与其说是妥协,不若说是为了向前再迈一步所必须承受的泥淖。

  念及林斯允的事业,程敖遂带她频频踏入上流社交之局。觥筹交错之间,商界巨擘与银行要员云集,目光如炬,谈笑之间即能拨动金线。席间一位董次长,位高权重,手握多方资源,被视作成败的关键门槛。沈奕群对林斯允心怀好感,亦想借势成人之美,亲自引荐,希望一纸投资落地,让她的蓝图尽快落成。

  人情却常有暗流。坊间对董次长的议论并不雅驯,几句只字片语传来,风声一紧,二人立刻赶往约谈所在。走至门口,便见董次长面色铁青,捂腿而行,步履踉跄,在走廊的光影里显得狼狈。事后方知,他借“进一步商谈计划”之名,话锋一转,暗示以“利益互换”为凭,言语逼人,举止越了界。林斯允竭力挣脱,见情势不妙,灵机一动,抓起桌上钢板护身,急切之中划伤了对方腿部,这才得以脱身。

  一桩突发,牵连到位高权重之人,火候把握至关紧要。为保全局面,沈奕群先以三根金条表明歉意,见对方不松口,又承诺为其公子安排妥帖的职位与前程,诸多条件一一道出,方才平息对方怒火。外面风声往往来得比真相快,他不得不以柔济刚,以退为进。程敖这才进门,目之所及,林斯允蜷坐在角落,面色苍白,指尖微颤,眼中尚留惊惶未散。那一刻,喉间诸多安慰化作沉默,他只是坐在她身旁,与她并肩,像是在风口立起一道无言的墙,替她挡住余波。

  灯光静静垂落,窗外街景照例繁华,城心却有不易被人看见的裂缝。有人在权力的显微镜下被迫缩小,有人在利益的斗兽场里满身灰尘,却仍捧着不愿放下的清明。自棚户区到会客厅,人间百态悉数登场,冷与暖、利与义交织成密不透风的网。所幸仍有人在缝隙里为彼此点一盏灯:或以言语开路,或以担当收局。至于明日会如何,无人敢打包票,但至少今夜,他们尚能以体面守住尊严,以克制抵住风浪,把彼此从深渊边缘往回挪了一步。

网络微评(以下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