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河山第4集剧情介绍

 

  尘土未落,纸屑犹在风中旋舞,那张被撕得支离破碎的悔过书静静躺在地上,像一枚关键的印章,印证着被误解的心与被遮蔽的真相。周密与吕英一路寻迹而来,终于在现场拾得此物,层层疑云由此拨开,庄埼风的清白不再蒙尘。目睹此情,周密眼中光芒一凛,决意重用这位血性未泯的青年,原想将他留在县里,置于更重要的岗位。谁料庄埼风心如磐石,宁愿留在乡村,待腿伤痊愈后再习枪法、练刺刀、学骑术,立志把身躯练成铜墙,把意志炼成钢刃。周密闻言,不禁叮嘱:共产党员要磨成“万人敌”,须以一当十、以少胜多;而且党的工作重心已然转向凝聚民意,广泛动员各阶层,架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梁。他当即表态,接下来要在基层建立农民抗日救国会,并以此为根,萌生抗日武装之芽。此外,他亦把目光投向人心交错的节点,嘱托庄埼风善用吕英与张治平的关系,争取后者的支持,使力量的河流合流成势。

  行至归途,车辙轻响像一串隐伏的问号。庄埼风旁敲侧击,向吕英探询张治平的近况与旧事。言谈间得知,张治平曾是文武兼备、气宇轩昂的青年俊彦,曾令无数人心生仰望,也在吕英心头留下过极深的印记。如今他位居警卫团长之职,身份愈发醒目,然而形势使他身在风口浪尖,流言如影随形。吕英一度误以为未婚夫背离正道,竟成汉奸,不免恨铁不成钢,心里苦涩难咽。庄埼风见状,愿做情势与人心之间的桥梁,请她代为约见张治平,盼一场真诚的对话能够洗刷误解,让那曾经的英雄重新立于她目光最明净的所在。情理与真情并行,风声透过树叶窸窣,悄然牵引着未知的转折。

  回到乡里,风向却显得格外复杂。几户大财主以冷眼旁观之态迎人,借故讥讽,认为庄埼风不过是“年轻气盛”,妄想在大王庄一呼百诺、为所欲为。消息传来,方知李明经早与王家通了声气:只要村中不再组织抗日,日本人便不会再动大王庄。这一纸允诺让王向佛等人频频权衡,似乎“苟安”成了最省力的抉择。他们天真设想,照常纳粮交税便可远祸避难,仿佛整个世界只与院墙内一亩三分地有关。另一边,庄埼风则坚信,命运应由村民自己掌握。他找到王智勇,商量组建一支属于广大百姓的队伍。王智勇当即荐来王锁柱——此人当过兵,不受三大家族差遣,也无固定补贴,性情铮铮,能为自己作主。三人对坐一室,火光映脸,言语间皆是刀枪与担当。王锁柱拍案支持,愿以旧枪骨新血勇担自卫之责,并积极联络乡亲,动员加入农民抗日救国会,一道把散碎民力收束成绳。

  然而,第一场动员会却如冷风扑面,令人齿间生寒。偌大的院场,人影寥落,前来者寥寥无几;话未到要紧处,屋后口哨三两声,便有人借故离去。待到庄埼风把长策讲完,眼前只剩三两条汉子,神情却更在意锅里能否冒出热气。对他们而言,山河安危太远,肚腹饥馑太近;“大事该由大户拿主意,我们只管听令”的观念,如同一面看不见的墙,横在行动之前。回到家中,夜色将门槛染成深蓝,庄埼风垂头沉默。与老母亲寒暄几句,素淡的叮咛却像一束灯火点亮了黑暗:若百姓尚且食不果腹,又何来气力执刀握枪?原来他苦心筹谋,却仍未把目光真正贴近灶台边的柴米。一念拂晓,思路顿开。此后连日,他拄着拐杖挨家挨户探问,饥馑之景触目惊心:有人连米糠也搜刮殆尽,有人锅底冷如铁,孩子的哭声隔着墙也听得见。他心中不忍,夜深灯下写《救国纲领》,把“先谋民生,后聚民心”的脉络一条条理清,以求从一颗谷粒、一瓢清水处扶起人的尊严与勇气。

  功夫不负有心人,很快,吕义奔波来报:约见已成,吕英与张治平的会面定在吕家寨。与此同时,城中另起波澜。张治平借与小野比试之机,诱其出城,伺机摆脱钳制,踏月夜疾驰,终于甩开视线,按约来到吕家寨。山风猎猎,他与吕英重逢,情意与疑窦在目光里交错;而庄埼风则早已恭候,言笑之间铺陈着更大的格局与当下的险关。张治平起初坚辞回崮城之议,斩钉截铁,不愿被任何势力牵引。可在庄埼风几番巧妙的布局与点拨下,另一个可能缓缓浮出水面:在吕英眼中,张治平像是被组织安插在敌营的卧底,为大义忍辱负重。误会转作相信,泪意涌上她的眼眶,先前的指责与怨怼尽成了深深的歉然与疼惜。张治平一时语塞,内心天平剧烈摇摆:是顺水推舟,借势而为,将这层身份坐实以图更大作为,还是执拗于原先的路径,独自承当冰冷与误解?一念之间,关乎名节与生死,也关乎未来抗争的走向。夜色愈深,风声如诉,几人的命运线在此时紧紧绞合,像弓弦越拉越满,正待放出决定性的箭矢。

网络微评(以下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)